为扎实推动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田园数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在地化研究》课题实施,梳理总结前期成果,科学规划后续研究方向,高淳区漆桥中心小学成功举办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暨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专题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教授、南京市教研室原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老师、南京晓庄实验学校鲁照斌校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宗序连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陈薇博士、高淳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晓辉副主任、高淳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处顾香才主任以及高淳区各校骨干教师代表。

首先进行的课例展示环节,第一节课是由漆桥中心小学的陈玲老师执教课例《变身“人体秤”》。陈老师以“食物金字塔:一个三年级学生一天大约吃多少袋大米”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提问:1千克大米有多少?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装、比、调,大致感受了1千克大米有多少。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每个人都对1千克有了自己的感受。接着,陈老师拿出空米袋,引导学生猜测空米袋能装多少千克大米,并将课堂学习和生活相联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二节课是由南京晓庄实验学校的鲁海静老师带来的《图形的密铺》。鲁老师用一个散落的七巧板引入了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可以进行单独密铺?学生在鲁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去验证。鲁老师借助软件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三角形可以密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思考: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四边形是否能单独密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可以密铺的图形在拼接点处都是360°。最后,鲁老师带来了自然界的密铺、生活中的密铺以及艺术创作上的密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两节课例之后,由漆桥中心小学的孙游余老师围绕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田园数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在地化研究》向与会专家进行汇报。孙老师从研究缘起、概念解读、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研究所要破解的难题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

接着,原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宇辉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与指导。首先朱老师对两节课的创新之处提出了肯定,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朱老师指出教师在实际教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时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学习资源,同时在主题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活动过程,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教授作了主题为《“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索》的讲座。张教授从“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特征进行了阐述。张教授在汇报中指出:"跨学科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整合,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数学作为一种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能够催生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借助此次学习成果,进一步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区域的落地实践,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助推国家课程的在地化实践,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撰稿:数学组 审核:孔晓成 签发:赵三多)